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企業管理.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企業管理.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March 26, 2009

[轉錄] 社會生活中十二大著名定律

一、 馬太效應

二、 手錶定理

三、 不值得定律

四、 彼得原理

五、 零和遊戲原理

六、 華盛頓合作規律

七、 酒與污水定律

八、 水桶定律

九、 蘑菇管理

十、 奧卡姆剃刀定律

十一、 二八法則

十二、 錢的問題




一、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

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
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 0錠。」

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

於是國王例獎勵了他5座城邑。

第三個僕人報告說:

「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

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就是馬太效應。



看看我們周圍,就可以發現許多馬太效應的例子。

朋友多的人會借助頻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會一直孤獨下去。

這是個贏家通吃的社會,善用馬太效應,贏家就是你。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則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

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

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的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

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二、手錶定理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

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

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隻,盡力校準它,

並以此作為你的標準,聽從它的指引行事。

記住尼采的話:

「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這樣,你過橋更容易些。」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無論成敗都可以心安理得。

然而,困擾很多人的是:他們被「兩隻表」弄得無所,心身交瘁,

不知自己該信仰哪一個,還有人在環境、他人的壓力下,

違心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道路,為此而鬱鬱終生,

即使取得了受人矚目的成就,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



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

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

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

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

手錶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否則,你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三、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

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

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這取決於三個因素。



1、價值觀。

關於價值觀我們已經談了很多,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

我們才會滿懷熱情去做。



2、個性和氣質。

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與他的個性氣質完全背離的工作,他是很難做好的,

如一個好交往的人成了檔案員,或一個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現實的處境。

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

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

一旦你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總結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

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

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並努力做好它。



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

然後為之而奮鬥。「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

才可能激發我們的奮鬥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

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

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來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

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定時的肯定和讚揚;

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

讓權力慾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

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

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四、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陞的相關現象

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

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陞提拔,因而僱員總是趨向!

於晉陞到其不稱職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

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組織中的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了其不稱職的級別,

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

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陞」的企業員工晉陞機制,

不能因某個人在某一個崗位級別上幹得很出色,

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

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員選聘機制,客觀評價每一位職工的能力和水平,

將職工安排到其可以勝任的崗位。

不要把崗位晉陞當成對職工的主要獎勵方式,應建立更有效的獎勵機制,

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

有時將一名職工晉陞到一個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

不僅不是對職工的獎勵,反而使職工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對個人而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

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惟一動力。

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

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游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



五、零和遊戲原理



當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遊戲」。

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 分,

而輸棋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這正是「零和遊戲」的基本內容: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

遊戲的總成績永遠是零。

零和遊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

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面,

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從個人到國家,

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遊戲」場。

這種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

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

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掠奪,這是一個「邪惡進化論」式的弱肉強食的世界。



但20世紀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

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後,

「零和遊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

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

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

但從「零和遊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

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聰明,不要總想佔別人的小便宜,要遵守遊戲規則,

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現,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六、華盛頓合作規律。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

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

多少有點類似於我們「三個和尚」的故事。

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

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 ,

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

因為人不是靜止的動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

相互牴觸時則一事無成。

我們傳統的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並不多,最直觀的反映就是,

目前的大多數管理制度和行業都是致力於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

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效能。

換言之,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

21世紀將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值得慶幸的是,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真誠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學習合作。



邦尼人力定律:一個人一分鐘可以挖一個洞,六十個人一秒種卻挖不了一個洞。



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





七、酒與污水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

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幾乎在任何組織裡,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

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

他們到處搬弄是非,傳播流言、破壞組織內部的和諧。

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裡的爛蘋果,如果你不及時處理,

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裡其它蘋果也弄爛,

「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

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

而一個人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

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

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

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陶瓷器,

一頭驢子一秒鐘就能毀壞掉。如果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

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裡有這樣的一頭驢子,

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你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八、水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

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決定了整個組織的水平。



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質部分往往又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水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

而「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幾個部分,

只不過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

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

如果它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如果你在一個組織中,你應該:



1、確保你不是最薄弱的部分;



2、避免或減少這一薄弱環節對你成功的影響;



3、如果不幸,你正處在這一環節中,

你還可以採取有效的方法改進,或者轉職去謀另一份工作。





九、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

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

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

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段「蘑菇」的經歷,但這不一定是什麼壞事,

尤其是當一切都剛剛開始的時候,當上幾天「蘑菇」,

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

看問題也更加實際,而對一個組織而言,一般地新進的人員都是一視同仁,

從起薪到工作都不會有大的差別。無論你是多麼優秀的人才,

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

「蘑菇」的經歷對於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

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中的這一段,從中盡可能吸取經驗,

成熟起來,並樹立良好的值得信賴的個人形象,

是每個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十、奧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認為只有焦頭爛額、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你錯了。



事情總是朝著複雜的方向發展,複雜會造成浪費,而效能則來自於單純。

在你做過的事情中可能絕大部分是毫無意義的,

真正有效的活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們通常隱含於繁雜的事物中。

找到關鍵的部分,去掉多餘的活動,成功並不那麼複雜。



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對無休無止的關於「共相」、「本質」

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

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

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

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受到傷害。

然而,這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越來越快,

並早已超越了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



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深化為簡單與複雜定律:

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

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

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

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十一、二八法則



你所完成的工作裡80%的成果,來自於你20%的付出;而80%的付出,只換來20%的成果





十二、錢的問題



當某人告訴你:「不是錢,而是原則問題」時,十有八九就是錢的問題。

照一般的說法,金錢是價值的尺度,交換的媒介,財富的貯藏。

但是這種說法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它令人陶醉、令人瘋狂、令人激動的一面,

也撇開了愛錢的心理不談。馬克思說,金錢是「人情的離心力」,就是指這一方面而言。



關於金錢的本質、作用和功過,從古到今,

人們已經留下了無數精闢深刻的格言和妙語。

我們常會看到,人們為錢而興奮,努力賺錢,用財富的畫面挑逗自己。

金錢對世界的秩序以及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廣泛的,

這種影響有時是潛在的,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的作用如此巨大,

然而奇妙的是:它完全是人類自己創造的。

致富的驅動力並不是起源於生物學上的需要,

動物生活中也找不到任何相同的現象。它不能順應基本的目標,

不能滿足根本的需求- --的確,「致富」的定義就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

然而這個看起來漫無目標的驅動力卻是人類最強大的力量,

人類為金錢而互相傷害,遠超過其他原因。

Sunday, May 18, 2008

What is Brand?

Thanks for Wendy's material of I.M.C or markting.
I studied it and collected all definition about "Brand"
Enjoy it~
-----------------------
Brand
A unique and identifiable symbol, association, name or trademark which serves to differentiate competing products or services. Both a physical and emotional trigger to creat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s and the product/service.

Brand Attributes
Functional or emotional associations that are assigned to a brand by its customers and prospects. Brand attributes can be either negative or positive and can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relevance and importance to different customer segments.

Brand Audit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 all collateral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which relates to a brand.

Brand Awareness
The proportion of target customers that recall a brand. Realisation by a consumer of the existance and availability of a particular product. Brand awareness is a common measure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effectiveness. Unaided awareness is spontaneous; aided or prompted awareness is when the name is recognised among others that are listed or identified.

Brand Equity
The value -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that a brand adds to a product/service.

Brand Essence
The core characteristic that defines a brand.

Brand Expansion
The exposure of a brand to a broader target customer market, geographic market, or distribution channel.

Brand Exten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 brand beyond its initial range of products, or outside of its category. This becomes possible when the brand image and attributes have contributed to a perception with the consumer/user where the brand and not the product is the decision driver.

Brand Identity
A unique set of associations that the brand strategist aspires to create or maintain. These associations represent what the brand should stand for and imply a potential promise to customer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a brand identity refers to the strategic goal for a brand; while brand image is what currently resides in the minds of consumers.

Brand Image
A unique set of associations within the minds of target customers which represent what the brand currently stands for and implies the current promise to customers. (Note that brand image is what is currently in the minds of consumers, whereas brand identity is aspirational).

Brand Loyalty
The strength of preference for a brand compared to other similar available options. This is often measured in terms of repeat purchase behaviour or price sensitivity.

Brand Management
The process of managing an organisation's brands in order to increase long-term brand equity. Also the person or group responsible for designing brand identities, aligning them for maximum effectiveness, ensuring that they are not compromised by tactical actions, and designing appropriate brand crisis management plans.

Brand Personality
Brand image or identity expressed in terms of human characteristics. Distinguishing and identifiable characteristics which offer consistent, enduring and predictable messages and perceptions.

Brand Positioning
The "market space" a brand is perceived to occupy; the part of the brand identity that is to be actively communicated in a way that meaningfully sets it apart from the competition.

Brand Positioning Statement
A statement that describes the "place" that a brand should occupy in the minds of target customers. Focuses on the equities that meaningfully set a brand apart from the competition. Typically constructed in the following format: "To (target market), Brand X is the brand of (frame of reference) that (point of difference)." Eg. "to the brand of (frame of reference) that (point of difference)." Eg. "to caffeine-concerned coffee drinkers, Sanka is the brand of coffee that has no caffeine to upset you."

Brand Power
A measure of the ability of the brand to dominate its product category.

Brand Relevance
The alignment of a brand - its attributes, identity and personality with the primary needs/wants of its target audience

Brand Slogan/Tagline
A easily recognisable and memorable phase which often accompanies a brand name. An aid to recall and reinforcement. Eg.Nike: "Just do it"

Brand Strategy
The 'big picture' plans and tactics deployed by an organisation/brand owner to to create brand equity.

Brand Value
The monetary premium that results from having customers who are committed to your brand and willing to pay extra for it. The financial value calculated or determined to be attributable to the brand, apart from other tangible assets.

Brand Value Proposition
The functional, emotional, and self-expressive benefits delivered by the brand that provide value to the customer: provides the rationale for making one brand choice over another.

Tuesday, May 6, 2008

哈佛圖書館自修室 牆上的提醒 (Quote: Remark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

很有趣的東西
如果有人想拿來當座右銘的話應該也不錯
順便練練英文吧
-----------------------
1. 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2.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4. 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 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
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6. 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7. 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
幸福或許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 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 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 - 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 also can make?
學習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 -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麼呢?
9. 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請享受無法迴避的痛苦。
10. 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 diligently, can 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
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11. 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 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 The time is passing.
時間在流逝。
13. Now drips the saliva, will become tomorrow the tear.
現在睡覺流的口水,將成為明天的眼淚。
14. The dog equally study, the gentleman equally plays.
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15. Today does not walk, will have to run tomorrow.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 The investment future person will be, will be loyal to the reality person.
投資未來的人是,忠於現實的人。
17. The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s the income.
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 One day, 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
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19. Even if the present, the match does not stop changes the page.
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20. Has not been difficult, then does not have attains.
沒有艱辛,便無所獲。

Monday, April 21, 2008

郭語錄

說實在的
不是那麼喜歡郭老闆
但是我欽佩他的帶人用人
眼光及決策果斷
也許這就是街頭智慧所帶來的作風

大前研一說: 街頭智慧年帶來了!你要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找答案
我同意這個說法,因為社會變的越來越複雜
雖然我大部分看的且叫人買的股票都會漲
自己買卻套牢
基金雖然也不錯卻沒避開股災
我想自己去分析一點原因

我想真的能找到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真的很難
因為現在其實是到處都有問題卻也到處都有答案
只是正確與否更要自己仔細的判斷
邏輯,才是在這混亂世界要追求的東西
我沒有辦法不去找答案
因為我資質不高
只能期待在累積那麼多標準答案後
在未來碰到沒有人碰過的問題後可以給大家一個正確的我的標準答案
期待十年後的自己

-------------------------------------
表一 郭語錄40條精選

01 公司經營理念
愛心、信心、決心

02 公司的工作精神
融合、責任、進步

03 全球化思考邏輯
客戶→產品→功能(即系統)→地理位置

04 策略是什麼?
方向、時機、程度

05 競爭導向贏的策略
生意型態→經營的策略→建立系統→建立組織→找對人才

06 開發新產品五大策略
(1)工業標準 (2)業界標準 (3)競爭對手的暢銷產品 (4)產品趨勢 (5)業界領導

07 品質是什麼?
就是客戶願意用兩倍的價格來跟你買,而且還很高興

08 成功三部曲
策略、決心、方法,再加上有好的人才與組織去執行

09 成功的途徑
(1)抄 (2)研究 (3)創造 (4)發明

10 成功與失敗的分野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理由

11 錯誤的省思
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樣的錯誤

12 經驗只有4個字
時間+金錢

13 簽 字
就是"牽制"

14 成長來自什麼?
胸懷千萬裏,心思細如絲

15 工廠管理的理念
走出實驗室,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

16 三 局
(1)格局 (2)佈局 (3)步局

17 三 理
人的道理 事的道理 物的道理

18 三 對
入對產業 選對公司 跟對主管

19 三 合
集合→整合→融合

20 三 助
自助 人助 天助

21 執行力是什麼?
速度 + 准度 + 精度

22 關 鍵
魔鬼都藏在細節裏

23 桌子的顏色
桌子的表面是我們所看到的顏色,如果想要知道裏面的顏色,只有把桌子拆解才知道.

24 顧問的省思
您問他 "現在幾點鐘?"他借用您所戴的手錶然後告訴您 "現在幾點鐘?"

25 專家的省思
他用美麗的詞語以您聽不懂的專案術語來說明專案

26 英雄的省思
真正的英雄,是戰死在沙場上的人,而不是來領勳章的人

27 企業人生三部曲
人材→人才→人財

28 富士康的品牌
沒有品牌,品質是我們的品牌,科技是我們的品牌,人才是我們的品牌.

29 接班人三條件
一是品德,二是責任心,三是要有工作意願;至於太聰明的人則婉拒

30 主管每天要做的四件事
一是定策略,二是建組織,三是佈人力,四是置系統.

31 人才從哪里來?
人才是歷練出來的,而非天生的;人才是機會創造出來的,而非刻意培育的

32 自 問
「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尤其是在未來5年到10年,到底掌握了哪些優勢?

33 座右銘
努力,努力,再努力不為物欲,不為虛名享受工作,享受挑戰

34 創新人才的基本要件
負「責任」肯學習,勤「動手」不怕錯,守「紀律」重團結

35 雄 心
除非太陽不再升起,否則不能不達到目標

36 決 策
決策是領導的要務;決策的價值在於前瞻、務實、效率;民主,是最沒有效率的辦事方式

37 領 導
任何一個組織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領導。領導,須有獨裁為公的決斷勇氣

38 技術應用舞臺在現場
沒有現場這個技術應用的舞臺,任何技術的發展都將止步於實驗室,都將胎死腹中

39 鴻海是什麼?
打不死的蟑螂,刻苦樸實的水牛,貧瘠土壤中紮根的葡萄藤,振翅奮飛的孤雁,寂寞長大的地瓜

40 成功的省思
成功是一名差勁的導師,它給你的是無知與膽識,不能給的是下次成功必備的經驗與智慧

企業績效管理

由於最近手上在做的就是推行公司的KPI制度
去年的設計由於主導者的問題而流於形式
今年跟特助一起跟各部門詳談後也根據年度目標而定出的KPI
第一季的查核和跟催都是由我這邊執行
雖不完美,但我想漸漸上軌道了
至少一些成績都出來
我自己也研究了一些制度和搜集了一些相關文章
收穫滿大的
我自己真的覺得工作就是這樣
不要沒頭沒腦的人家叫你做什麼就做
思考醫下工作的意義是為了交差了事還是去深入研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很幸運這套制度在我手裡
我希望讓他活化成為成功的案例
畢竟GE的威爾許也說他們花了十年才讓GE有績效管理的觀念
如果在我手上可以一年就做起來
那也真是令人頗有成就感的

說實在的
對岸的網站的東西真的很多
這是自從參加AT補習後就有很深的感覺
他們樂於分享樂於研究
從他們身上可以學到很多~
接下來就轉錄一篇關於績效管理的文章
喜歡這篇的原因是他有提到失敗的原因(尤其像我们這種中小企業)
也把目的寫的很清楚
也給自己提醒之後工作的重點
-------------------------------------------------------------
一般來說,優秀的績效管理體系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它的戰略目的和管理目的。執行企業戰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首先界定為了實現某種戰略所必需的結果、行為以及員工的表現是什麼,然後再設計相應的績效衡量和回饋系統,從而確保員工能夠按照企業期望的行為工作。
  但是,績效管理系統在不同規模企業發揮的作用是不盡相同的。在大中型企業,組織結構複雜,官僚現象相對較重。因此,對這樣的企業,績效管理有兩個作用:一是提高整體績效水準,通過建設性的績效評估,不斷提高個人的業績能力;二是對員工進行甄選與區分,保證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同時淘汰不適合的人員。而在小型企業,管理趨於扁平,“你幹得好壞大家都看得見”,因此,績效管理的主要目的在於系統地保障業績目標的實現。
  在管理諮詢中我們發現,在幾十人及一二百人的小企業建立完善的績效管理體系的主要障礙來自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小企業計畫可控性差,年初制定的績效目標,年底能否完成多憑運氣。由於不確定因素太多,難以正確考核;第二、小企業人員構成簡單,不像大企業員工之間有眾多職務等級,大家都是一家人,使用績效考核不太符合中國的傳統理念;第三、小企業內部缺少規範化的管理流程,在這種情況下,員工自覺性和團隊合作精神更為重要,如果給每個人制定嚴格的考核目標,經常會造成內部不團結。因此,小企業的績效管理系統應該更靈活、更人性化。
  在大中型企業,績效管理系統的有效運作需要其他管理體系的支援與合作。與績效管理體系密切相關的其他企業管理體系主要包括:
  崗位工作標準體系:工作標準是保證績效目標順利實現的基礎,沒有工作標準,就難以對員工績效進行衡量。制定工作標準的前提是進行準確的崗位描述。
  計畫/預算管理體系:計畫/預算管理體系主要與財務評估指標的設定有關。各級管理人員所承擔的收入指標、成本費用指標、利潤指標、資金指標、資產指標以及上述指標的各項構成往往都是在企業的年度經營計畫及預算中確定的。而且,財務指標目前仍然是個人績效評估指標中最為重要的一類指標。
  因此,個人績效指標的合理性和細化程度將主要取決於相關經營計畫和預算的合理性及其細化程度。所以,完善的計畫/預算管理體系將是個人績效管理體系的實施基礎。
  企業內外部回饋體系:在部門/個人績效指標中,一些指標需要根據內外部的回饋意見進行評估。為了使績效評估工作更為客觀、公平、公正、透明,就需要建立必要的內外部資訊回饋和收集機制。這些工作可以借助於外部機構進行,例如通過市場調查公司對客戶進行滿意度調查,通過人力資源諮詢公司對內部員工進行滿意度調查,也可以通過企業內部有關職能部門完成。
  管理資訊系統:個人績效管理體系涉及了大量的資料統計、記錄、匯總和對比分析工作。實際上,僅個人績效指標中的財務指標部分就需要借助於財務管理資訊系統的支援。因此,如果能夠在個人績效管理體系方面引入適當的電腦管理體系,將有助於個人績效完成情況的記錄、跟蹤、回饋和評估工作,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確保資料計算的準確性和可追蹤性。
  個人能力發展計畫:建立個人績效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幫助員工提高個人能力,從而確保公司績效目標的實現並進而提高公司績效。由於個人能力發展計畫與個人績效管理體系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因此個人能力發展計畫往往作為個人績效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績效指標設定、績效過程監控以及績效評估共同構成完整的個人績效管理體系。